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半岛体育怎么样 > 新闻动态 > 读懂2025国家账本,超50万亿支出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新闻动态

读懂2025国家账本,超50万亿支出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发布日期:2025-04-18 09:46    点击次数:72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各代表团举行代表小组会议,其中就包括审查预算报告和草案。

当日,新华社公开了《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下称“预算报告”),这也被老百姓称之为国家账本。

预算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政府四本账合计支出规模超过50万亿元,其中教育、养老等民生支出稳步增长,折射今年中国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而今年财政也加大资金提振消费,并加大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以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债务增,确保支出给力

今年中国经济预计稳步增长(5%左右),但在物价低迷、复杂外部形势等背景之下,财政收入增长受到影响。

预算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同比增长0.1%,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同比增长0.7%。

在预计今年财政收入低速增长背景下,为了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在仍有较大举债空间之下,中国加大举债力度。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数据,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告诉第一财经,与前些年相比,今年预算账本一大特点,不再侧重收入端减税降费,而是通过增加政府债务,尤其中央财政债务,来扩大支出,以稳经济。

在债务收入支撑之下,预算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005亿元,增长4.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4884.06亿元,增长23.1%。

上述两本账的财政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体现了积极财政发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增强,以必要的支出力度扩大总需求,以内需提振对冲外部冲击、以内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预算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13375.77亿元,增长6.9%。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823.08亿元,下降9.8%。上述四本账2025年支出(未剔除重复部分)合计约53.8万亿元。

支出增,民生支出给力

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生支出依然是今年财政支出重点保障对象。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近日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点之一,是特别注重体现“民生为大”。

“比如,在预期目标部分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在政策取向部分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在重点任务部分也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人民关切的‘惠民生’举措,就是要体现政府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沈丹阳说。

“民生为大”也体现在预算报告之中。

比如,预算报告称,今年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744.43亿元、增长5%。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中央对地方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809.45亿元、增长11.5%。

养老、医疗支出也进一步扩大。预算报告称,今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99元。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

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罗志恒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主要体现为从建设财政逐步转向建设与民生并重、民生支出占比持续提高,这不仅是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还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为了给民生支出腾出资金,今年党政机关继续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支出,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等。

为了让地方兜牢民生底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15亿元,剔除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至2024年资金因素后,同口径增长8.4%。这是连续第三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超10万亿元。

促消费,增发展后劲

面对国内需求不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时,首要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而这也是预算报告中,今年财政政策首要发力方向。

前述财政加大民生投入,正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有利于促进消费。预算报告称,今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撬动更多大宗消费。

施正文表示,今年举借债务资金明显增加,但与此同时债务资金使用方向也更加聚焦重点领域,比如支持“两重”建设、“两新”领域;重大基建项目建设;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等。此举目的旨在提升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罗志恒表示,今年优化支出结构的另一个方面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预算安排对此做了重点保障,这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转向科技驱动,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循环、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有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比如,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财政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增长 10%,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另外,预算报告显示,今年财政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比如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增长14.5%,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比上年增加500亿元,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鼓励先进、淘汰落后。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陈益刊

相关阅读 李雨浓:2025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大V看两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并通过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和实施财政货币政策来促进内需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23 昨天 15:20 李永宁:十年供给侧结构改革孕育新质生产力,适应时代新需求破冰前行 | 大V看两会

2025年中国经济将在传统需求平稳、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新需求破冰而出中阔步前行。

84 昨天 09:46 吴照银:读《政府工作报告》宏观数据,把握资本市场脉络 | 大V看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紧密联系,强调了5%的GDP增长目标是必要且可实现的,并指出今年的财政政策将通过增加政府债务规模和专项债券发行来支持经济增长,进而影响资本市场。

21 昨天 09:40 如何干好今年财政工作?全国人大财经委给出六大建议

全国人大财经委建议今年实施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等。

624 03-09 13:34 专家热议今年财政政策:力度更大,投资聚焦于“人”

观察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看财政支出强度,更需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和资金使用效益提高。

203 03-09 10:4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